学校简介

长治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升格为综合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9年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建校以来,学校扎根太行红色沃土,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求真 求实 求善 求美”的校训精神,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和特色化办学思路,统筹学科、专业、空间三大布局,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培养出了“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黄文秀等一大批扎根基层的杰出优秀人才。学校曾获评山西省文明校园、本科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平安校园、山西省高校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入选山西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学校学生规模稳步增长,师资队伍不断优化。现有两个校区,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近13000人,生源遍及全国20个省(自治区)。现有教职工932人,专任教师685人。其中,教授52人,副教授21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83人,其他副高级职称1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80人,硕士学位教师50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三晋英才”、省级青年拔尖人才、模范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50余人,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70余人受聘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学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逐步完善学科门类,科研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学校有15个教学院系,分别为中文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与旅游管理系、法律系、经济与管理系、外语系、教育系、音乐舞蹈系、体育系、美术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系、计算机系;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管理学、医学等十个学科门类,共开设44个本科专业。依托学科专业优势,设有太行文化生态研究院、赵树理研究所、彩塑壁画研究所、合唱艺术研究所、太行精神研究中心、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体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21个科研机构,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内涵建设与科研创新发展,教育教学成果不断显现。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完成所有符合条件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工作。现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课程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5个、“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建有省级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省级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一流课程68门,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太行生态文化研究院)、“1331工程”协同创新中心、“1331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331工程”青年创新团队项目、“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培育)、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山西省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培育项目各1个,科研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16年以来,学校教师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艺术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级项目470余项;横向课题1300余项。

学校持续提升办学条件,丰富文化育人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学校现有教学实验和实训室168个,校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资料129.59万册,电子图书(镜像)154万册,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4个。学校大力推进“六馆”建设,以黄文秀先进事迹展馆、动物标本馆、历史博物馆、校史馆为代表,打造“场馆育人”思政特色,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工作。

学校不断拓展开放办学格局,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近年来,先后与澳大利亚教育联盟、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施坦尼劳斯分校、韩国岭南大学等22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关系。邀请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高层外籍专家到我校进行学术讲座和短期授课,派出多批学生赴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交流学习,逐步搭建起多元互动的国际交流平台。

砥砺初心育英才,奋楫笃行谋新篇。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建设有区域代表性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目标,不断完善质量长院、效率长院、健康长院、活力长院、幸福长院建设格局,谱写立德树人崭新篇章,为教育强国和教育强省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来源:校长办公室 截至日期2025年4月